根據檢測結果對應的粒徑區間顆粒數,對照所用標準(如 ISO 4406、NAS 1638)的分級規則,即可確定油液污染等級。
一、核心前提:明確檢測依據的標準
先確認檢測儀設置的標準(默認多為 ISO 4406:2021,部分為 NAS 1638 或 GB/T 14039)。
確認檢測報告中的粒徑單位(多為 μm (c),即 ISO 定義的 “等效圓直徑")和計數體積基準(ISO 是 “每毫升",NAS 是 “100 毫升")。
二、分標準判斷步驟(常用 2 類)
1. 按 ISO 4406:2021(國際通用,三段編碼)
步驟 1:提取檢測報告中 3 個關鍵粒徑的顆粒數(每毫升)
≥4μm (c) 的顆粒數(記為 N1)
≥6μm (c) 的顆粒數(記為 N2)
≥14μm (c) 的顆粒數(記為 N3)
步驟 2:對照 ISO 4406 編碼表,找到每個顆粒數對應的 “區間代碼"
代碼規則:每個代碼對應顆粒數的對數區間(如代碼 13 = 每毫升 130~250 個,代碼 18 = 每毫升 2500~5000 個)。
示例:檢測得 N1=3000 個 /mL、N2=600 個 /mL、N3=80 個 /mL → 對應代碼 22、19、14 → 污染等級為 22/19/14。
步驟 3:等級解讀:代碼數值越大,污染越嚴重(如 16/14/11 優于 20/18/15)。
2. 按 NAS 1638(美國標準,00~12 級)
步驟 1:提取檢測報告中 5 個粒徑區間的顆粒數(100 毫升油液)
5~15μm、15~25μm、25~50μm、50~100μm、>100μm。
步驟 2:對照 NAS 1638 等級表,找到每個區間對應的 “單項等級"。
步驟 3:取 5 個單項等級中的最高值,即為最終污染等級。
示例:5 個區間對應等級分別為 6、5、4、3、2 → 最終等級為 6 級。
三、其他標準快速判斷
GB/T 14039-2008:與 ISO 4406:1999 一致,僅編碼覆蓋粒徑略有差異,判斷邏輯相同。
GJB 420B:按 100mL 油液中 0.8μm 以上顆粒數分級,直接對照標準中的 A/B 分級表匹配等級。
DL/T 432-2018(電力行業):基于 ISO 4406 編碼,額外要求≥25μm (c) 顆粒數控制,判斷后需補充核查該粒徑。
四、關鍵注意事項
若檢測結果超出標準編碼范圍(如顆粒數過多),直接判定為 “超上限污染",需立即換油或過濾。
同一油液用不同標準檢測,等級不直接等同(如 NAS 8 級約對應 ISO 20/18/15),需按行業要求統一標準。
必須確保檢測儀已按 ISO 11171/GB/T 18854 校準,否則顆粒數數據失真,等級判斷無效。